文 | 古书奇谭
编辑 | 古书奇谭
“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”
看古代剧时,那些大户人家夫妻俩躺在床上说悄悄话,旁边却站着个丫鬟?
这画面放在今天,绝对是社死现场,可在古时候,这事儿不但不奇怪,还是家里有面子的表现。
这到底是古人脸皮太厚,还是这背后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?
翻开历史的卷轴,这种丫鬟守夜的习俗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从汉代开始,上流社会就流行这一套,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慢慢淡出历史舞台。
展开剩余87%不过各个朝代对这事的态度也不太一样,汉唐时期相对开放,到了宋朝开始变得规矩起来,明清两代更是把它当成了“礼数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守夜丫鬟的数量多少,也是身份的象征,皇帝寝宫里,守夜宫女按时辰轮班,一晚上少说也得十几二十个人。
《明宫史》记载,明朝皇帝的寝宫里,光是负责照明的宫女就有四个,再加上伺候茶水的、按摩的、守门的,阵仗不小。
而普通官员家里可能就一两个丫鬟轮流守夜,商人富户就更少了,家里的丫鬟多,就说明你地位高,要是丫鬟少,那就是排面不够。
北宋《东京梦华录》里就记载了贵族家庭的睡眠安排,主子睡觉时丫鬟们得轮班守着,还得准备好热水和点心,随时应对主子的需求,这不是瞎讲究,是真有用处的。
这事儿还真不是单纯为了显摆,古代没有电灯,夜里黑漆漆的,万一有个头疼脑热,或是突然口渴了,身边没人多不方便?
《清宫医案》里就记载了乾隆皇帝有次半夜突发腹痛,多亏了守夜宫女立马叫来太医,才没耽误病情,这么一想,丫鬟守夜也算是古代版的“紧急呼叫系统”了。
古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我们也不一样,没有电视没有手机,天一黑就睡觉,一睡就是十来个小时,这么长的时间里,难免会有各种需求。
丫鬟守在旁边,就像现在的24小时管家服务,想要什么随叫随到,冬天北方的冬夜冷得刺骨,没有暖气没有电热毯,就靠个火盆子取暖,半夜火灭了咋办?
丫鬟就能立马添炭加火,免得主子受冻,夏天蚊虫多,丫鬟还能帮着驱蚊,这些小事看着不起眼,放在当时却是实打实的生活需求。
还有个重要原因,就是安全问题,古代的宅院大,防盗设施差,万一有刺客或是小偷摸进来,身边有人能第一时间发现并报警。
《唐律疏议》里就有规定,皇宫内的守夜人员如果失职,是要受到严惩的,这说明守夜不仅是服务,还肩负着安保的职责。
守夜丫鬟还有个特殊功能,就是照顾生病的主子,古代医疗条件有限,生病了基本靠人照顾,丫鬟们懂得一些基本的照料方法,比如量体温、喂药、擦汗等,《红楼梦》里林黛玉生病时,就有丫鬟整夜守着,随时观察病情变化。
古人的生活方式跟我们差别太大了,他们的很多做法放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合情合理的,就像现在的保姆、护工、保镖,本质上都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。
只不过古代把这些功能都集中在了丫鬟身上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,与其说是古代人的奇葩习惯,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特定环境下的产物,没有现代科技,人们只能依靠人力来解决各种问题。
可就算有这么多实际用处,可夫妻俩亲热的时候旁边站个人,难道这不尴尬吗,现在年轻人连酒店服务员敲门送个毛巾都嫌打扰,古人咋就这么坦然呢?
这事儿得从古人的“隐私观”说起,说白了,“隐私”这玩意儿在古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,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里就记载了古代普通人家的居住环境。
一家老小挤在一间屋子里,大人孩子睡一张炕,连个遮挡的帘子都没有,古人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过来的,哪来什么“个人空间”的概念?
古代人的住宅结构也不支持现代意义上的隐私,即使是大户人家,房间之间也是用纸糊的窗户、木板门隔开,隔音效果差得很。
《红楼梦》里贾府的丫鬟们不都是听墙角、偷看主子的信件,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,对“被看见”、“被听见”的敏感度自然就低了。
再说了,古人对丫鬟的定位也挺特别,在主子眼里,丫鬟不完全是“人”,更像是家具或工具的延伸,清代《养媳全书》里就直接把丫鬟比作“手足”。
古人当然不会在意自己的手和脚看见了什么,加上丫鬟从小就被训练成“隐形人”,主子说话办事,她们就像墙上的一幅画,存在但不引人注意。
所以丫鬟自己也不觉得这事儿有啥不对,她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,主子的事就是天大的事,自己的感受不重要。
《颜氏家训》里就教导仆人要“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”,意思是看见了当没看见,听见了当没听见,这种从小形成的思维模式,让她们能自然地融入这种场景而不觉得别扭。
这种“非人化”的处理方式听着挺不尊重人的,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双方的默契,主子装作丫鬟不存在,丫鬟也装作自己不存在,大家各取所需,倒也相安无事。
最关键的一点是,古人根本没想过要“尴尬”,尴尬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某种社会规范被打破,所以觉得局促不安,心里难受。
但在古代,丫鬟守夜本身就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,没有规范被打破,自然也就没有尴尬产生的土壤。
发布于:河南省海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